预约试听:

0757-82911996

13823462344

育儿百科

新闻动态

佛山盘古树家长学校:是什么让30%北大新生厌学?

投稿人:盘古树发表时间:2019-01-09

北京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社会热议:大一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最为让人震惊的是,据他统计,北大新生里有三成厌恶学习而且这种病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严重的自杀倾向 

这种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学生群体现况,徐教授称之为他们得了“空心病”。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药物对空心病都无效 

患了空心病的孩子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他们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这样迷茫和无意义感当然不止当代大学生才拥有早在30年前一封“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青年的人生观大讨论,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 

这封信诚挚地书写了青年的人生痛苦和创伤,信中这样写道:“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到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30年前的“潘晓来信”到现如今的北大“空心病”,造成这种病态心理的原因,或许需要我们从反思长久往来的传统家庭教育开始了。 

一、功利的应试教育。 

一切向分数看,这是当下许多学校甚至家庭所信奉的教条,但是这样缺失了基础教育,忽视或放弃对人的培养和成长、价值观的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也难以称得上是“完整的人”。 

二、充斥比较与评判的环境。 

“别人家的孩子”“提高一分,打倒千人”这样的话语深深地影响着还在建立自身价值观的孩子,“存在的意义就是把别人比下去”的错误观念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在最需要别人认可的时候却被告知只有比别人更好才能得到认可。 

孩子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只有不断地取悦自己的父母,努力学习、努力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只有这样才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直接导致愉悦感的缺失 

三、社会焦虑感过早转移,转变为孩子的学习压力。 

学习不好等于找不到工作,家长自身对孩子未来的焦虑正影响着孩子的观念,把他们过早地放置在社会竞争环境中,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在懵懂的学习生涯就已经要承受社会的焦虑感,过重的学习压力不过是时刻用焦虑和评判剥夺着孩子的满足感和宁静感。 

而我们家长应该怎么样才能预防空心病呢?

1、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孩子的心灵健康远比学习成绩重要,正确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明确知道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鼓励甚至带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增加他的真实感,以在真实的世界中寻找人生的航向标。

2、打破参照他人来评判孩子成功与失败的思维惯性,不与他人争高下就事情本身去评价孩子成败,不要用比较去催生孩子的功利心,在该夸奖时就给予表扬,增强孩子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人格自信。

3、教育,从做孩子值得尊敬的人开始。以身作则,去做一个值得孩子尊重得人,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三观,成为真正“健全”的人。 

   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孩子考入名校,更是要让他们成为心智、三观都正常的人。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让空心病远离孩子,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