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试听:

0757-82911996

13823462344

育儿百科

新闻动态

盘古树:决定孩子真正高度的,是从小培养的思维程序

投稿人:盘古树发表时间:2018-09-05

在芝加哥有一所高中,这个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如果有一门未达标,会写上“暂未通过”。


这个相比较传统的“不合格”,哪个会更好呢?我想大部分都会选择“暂未通过”吧。试想一下,如果是“不合格”,你就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等等一些丧气的话。但如果是“暂未通过”呢,你会明白,学习的步伐还没有停下,还需要继续学习,争取下回通过。一个把重点放到了结果,一个放到了过程。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一个国外的实验测试,为了探究孩子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科学家们让一些10岁大的孩子尝试处理对他们而言稍微偏难的问题。有些孩子们的表现让测试家们有些吃惊,他们会说:我喜欢挑战,我希望可以从中有所收获。这些孩子明白,虽然现在做起来很困难,但是可以提升的。但另一些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宛如面对一场灾难,他们的才智受到了打击,他们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只盯住眼前的成败。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心理。

 

成长型思维程序

这些面对困难就退缩的孩子怎么样了呢?在进一步的跟踪调查中,他们的表现并不好。在一次考试失利后,他们想到的不是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而是在下次考试中作弊。但凡考的不好,就会寻找比他们考的还差的,寻求自我安慰。

 

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做不出了不同的反应,导致这些差别的其实就是思维程序的不同。科学家们测试了这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或错误时的脑部活动,那些面对困难总想逃避的人,被称之为固定性思维程序学生;那些积极面对错误,从中吸取教训的人,被称之为成长型思维程序学生。

 

如今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不同的思维程序是怎样形成的呢?很大一部分是从小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逐渐形成的。也就是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大多数家长家长教育孩子都是专注眼前,而非过程。家长过分迷恋成绩,所以就培育一些迷恋刷“优”的孩子。他们没有远大理想,他们的最大目标就是考试考个好成绩,在生活中以分数来评判自己。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只要学习好,啥都好”。

 

然而教育孩子,很关键的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程序。

 

一、巧妙的去鼓励和表扬孩子

有的孩子天生聪慧,学习能力强,父母切可不要以此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不要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赞孩子怎么怎么样,尤其孩子在身边的时候,以免让他形成骄傲自满的心理。对完成自己的任务,也要适当给予奖励,这时要对孩子说,表扬的不是完成地这个任务,而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这个任务。把奖励的重点放到过程上,在过程中塑造孩子的韧性。

 

二、在过程中给孩子提供奖励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游戏研究者合作制作了一款奖励过程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们因他们的努力、策略与进步而受到奖励。在通常的游戏中,玩家只有在解得正确答案后才能得到奖励。但在这个游戏奖励过程,随着游戏的深入,孩子们更加努力,想出更多的策略,身心更加投入,当遇到尤为困难的问题时,他们也展现了更为持久的韧劲。注重过程的思维程序,会赋予孩子们更多的自信,让他们越发坚持不懈。

 

三、让孩子走出舒适区

孩子走出需要家长的引领,必要时要采取一些强制手段,比如赖床。事实上,每当孩子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素就会形成更强的连接,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新环境,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